Monday, January 18, 2010

幸福是什么?

穷人家祈愿的幸福感,常常是金钱才能买得到的。譬如说,要努力读书,以后赚大钱,买大房子,然后可以环游世界,造福人群。

反之,有钱人日日期盼的幸福,却偏偏是金钱买不到的。例如,要天伦之乐,真心好友,健康体魄,和谐的生活圈子,及丰盛的心灵。

什么是宇宙间最丰盛的存在?爱。谁心中有爱,就将拥走最多的幸福。没有爱的耕耘,一切的劳作都是徒然的。爱与幸福,虽然披着太多的浪漫遐想在现实间游走,我们都仍然洞悉到没有它,再安逸的生活也会存有遗憾。其实,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摄取,就像身躯从食物中摄取养分一样,那么的自然。

但是,有人却说,“幸福不能争取,追求”。因为只有调节欲望,才能促使一个人得到更多的幸福感。这就犹如那句“最快变漂亮的方法,就是改变自己的审美观”,在训示着苦苦追逐物质与心灵的满足,以达至幸福的人们。你赞同这一个说法吗?

此外,也有人说“幸福是当你从困境中逃脱出来时的愉悦感”。当然,困境有繁多的诠释,不一定是财务危机或心理冲突,它可以纯然是一个人心中不愿多停留的状态。比方说,一个缺乏自信的人,有朝一日成就了一桩大事之后,就会感受到丰裕的幸福涌上心头。

调节欲望,以及加强反差的效果来达至幸福,是否是你的做法呢?

男人和女人的幸福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。简单的来说,一般上男人的幸福,源自于两个词,“征服与创造”。反之,大部分女人追求的是”爱情与美丽”。这告诉了我们,性别的差异存在着欲望的落差,追求的品味也截然不同。

幸福呀幸福,人生不短不长,我们能有多少的奢求。复杂的社会里,容得下我的庞大愿求吗?我宁可在自己的世界里,独享一切的幸福。

Wednesday, January 13, 2010

新人类的挑战

细心检测我的文风,我发现字里行间总夹杂着一种霸气;持着不知从何渗透进来自信,句句苛责审判的语言,在进行着对“人”的解析。我在生活中,针对平辈人的看法,我总会有所保留,决不全然供奉他人的思维。我的成长环境,促使“人上人”的标准,被置放于离群边缘化的思维之上。换句话说,想法越是偏离主流思想,越是有深度。论调越是让人难以理解,越是达到了平庸之上的艺术水准。

我承认我并没在传统文化上扎根,也仍未乘着全球化的趋势,雕塑好我的国际观。我只能在我有限的知识里,整理归纳我的所学,然后针对切身的事件投出问号,尔后倾力追寻解答。

我发现,我常在专才与多才的交界处两边跑。一阵子恍若身临专业的界域,宣扬由浅入深的个人意见;另一瞬间却满足于自己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世界进出自如。但无论是专才,或多才,在面临困境时甩袖而去的,仍旧是弱者。我的遗憾是,很多时候我都不在我关注的事件上扮演第一线的行动者。我的茫然感,连同实际行动上的无力感,让我集中全力,只专注于表达的部分。

假若尖锐的文笔,可以道出人类的盲点,在生活上针对最细微的层面做出提点,我还真想仿作专家的口吻,致力于平辈人思维的建设呢!

可惜,用写和说来完成诸如此类的目标与使命,还是会遇到难题的。人类面临思想上的冲击时,会有所戒备。只有切身经历才能迫使自己从新鲜的角度去观测事务的多面性。再说,我们的教育政策也长年累月地磨灭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敏锐度。这一批新人类,肩负着改革,进化社会的使命,他们拿什么来当工具?

有人说我们这一代的人不够成熟;竞争力,行动力及思考能力都败给了上一代。那我想请问的是,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标准在定义成熟这件事呢?几经包装的社会现象,时常贯穿着一元化的审核标准。只要不是依循上一代的系统运作的新鲜事,大都备受质疑。此外,我们虽然被赋予丰裕的物质享受,但精神上的资粮,却在廿一世纪的科技化社会富裕的肉体与感官享受下,狠狠地被牺牲了。是谁把整个社会的,无论是政治,教育或经济上的成熟度,降低至此?

我希望自己可以秉持着同样的信心与热忱,继续地扮演好,“把话说出来”的角色。

Tuesday, January 12, 2010

恋者的盲点

倘若给你选择,你愿意在心中留下感情的伤痕,还是遗憾?

能够扛起感情包袱的人,很勇敢。能够放下感情包袱的人,更勇敢。但是,扛起与放下之间,恋者需要与多少个对象,经历多少次的成长,才可以瞭解,这种扛扛放放,跌跌撞撞的黑白默剧,正是被电影的浪漫情节过分夸大的“恋之风景”?

其实我们从打开心房,诚意邀约另一个人进入我们的生活里开始,我们就早已进入了一个自己与自己交战的阶段。我们恍若为了对方而活,一切的悲喜因恋人而生,因恋人而灭。但其实,戏剧化的,其实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偏执狂。

我们对于爱情的憧憬越多,就会有越多的期待。这种长期酝酿出来的期待,是会凝固成难以改变的原则的。当你被你的原则紧紧束缚的时候,你就冻结了你内心的自由度。难怪在爱情中挣扎的人,都听不进别人的话,有时,连自己说的话也不相信了。

另外,在感情里,我们都是“感受大过天的”。我们什么信仰呀,逻辑呀都沦为陪衬品,撑场面的总是反反复复,起起伏伏的情绪与感受。当你相信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时,你好似被蒙上了眼睛,看不清事实了。你的感受,是会编造故事的。你并不是对你的恋人死心塌地,而竟然是对你的感受为你编造出来的故事紧紧相拥。

所以,恋者能理智吗?
再来,恋者需要理智吗?
要不,恋者知晓什么叫理智吗?

Sunday, January 10, 2010

我们“要不要”的矛盾

近来身旁许多人都周旋在失落与获得的交界处。有人剪断了不得割舍的,有人寻获了埋藏许久的。站在笑颜与哭泣声之间,我的感想竟然是,
终其一生,我大都只晓得不要的胜于想要的。

把持着这种假民主心态,当别人问及你想要什么时,自己总是下意识地答道“随便”,“无所谓”。但真正把东西塞给你的时候,却百般嫌弃抗拒。我们不就是这样长大的吗?妈妈叫我们不要坏蛋,却很少具体的描述怎么样才能称得上个好孩子。到最后,我们都只懂得如何循着父母长辈的心理需求(怎么样长辈才欢喜),来设定自己的“好孩子标准”。

最后,长大成人了,我们只懂看老板,看伴侣,看客户脸色来断定自己的需求。通常,人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开始盲目地追随他人的需求,而不停地自我牺牲。我们压根儿忘了,心里真正要的是什么。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感知能力中,把被负面情绪放大的东西,用力往他人身上推。至于,要把什么抓紧,我们常常都是在迷惑与两难中做选择。

为何人类总是停留在这样被动的状况呢?很简单,因为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,是要负责的。伤痕累累的大人,坚信“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”。但是,希望怎么可能没有?大人只是把这样的期待,套在别人身上罢了。当别人满足不到自己的需求时(本应自我负责,自己争取的希冀),就简单地,用“怨”,用鄙视来对待他们。

其实我们都知道,我们鄙视的,怨的,是自己。但是要承认这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。所以,我们只能一辈子做个庸碌的普通人,用这样的模式过一生:
1)我知道我不要什么。
2)我不知道我要什么,但我大概知道我要什么。
3)你给不到我要的,你很失败!
4)其实我才是最失败的。我知道,但不可以让人发现。

真讽刺。

Thursday, January 7, 2010

我们向外宣扬的信念,对吗?

我们在宣扬任何一项理想的概念前,首先需要承认,自己并非“早已达至理想中的标准”,才信誓旦旦的狂言妄语。

其实,我们在生活中,尝试向他人论述的,除了是自己的切身经验外,就是自己的信念了。信念的塑造,与自己的信仰相辅相成,甚至有时直接可以联系到你的成长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。

我们惯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走,挑选适合自己的说法,筛选随自己心意的学说,然后把它套在自己身上,期盼经这样一穿,就可以穿出一个期望中的自己。

一路走来,我们的荣耀与成就,除了把感谢状颁发给“努力不懈”这件事之外,最大的肯定一定给自己的信念捧走了。经一次成功,我们就更奠定了我们个人信念的实用性。

但是,成功因素何其繁多,我们又怎能一概而论说,就是我们相信的那一套,见效了呢?搞不好,倘若没了那一套错误的信念,我们的成就更大了也可能啊!

Tuesday, January 5, 2010

Did You Hear About The Morgans

新的一年里,想在此处添加更多全新的元素。
我一向热衷于电影这件事,从赏析拍摄技巧与创意,至故事的可看性,甚至是演员班底及制作团队的特色,我都有兴趣稍作注意。打头阵的,正是我2010年看的第一部电影《Did You Hear About The Morgans》。

轻松小品,没啥高低起伏的剧情。需要放下批判与论断,全心投入主角之间的情感面,才会让你跟随简朴的背景及纯稚浅白的剧情,慢慢爱上这个作品的幽默及感动。

Hugh Grant 及Sarah Jessica Parker一向以性感幽默著称。美式幽默及英式幽默的结合,不知可否让大家眼前一亮?可惜,此部电影Sarah的悲情面较显著,比起在Sex and the City中智慧都市女郎的幽默有些不同。但凭她纯熟的演技,依然把情侣间的冲突,与心理挣扎表现得即生动又感性。

继续跟踪: http://www.didyouhearaboutthemorgans.com/

Sunday, December 20, 2009

追梦的路途上,想遇见的三个人

通往梦想的道途,倘若有幸邂逅三个人,必能让自己更快到达目的地。

第一个就是,和期望中的自己很像的人

他将成为你的灵感。我们视他为偶像或榜样,逐梦时以他的成就为指标,尽所能地仿效他的想法,行为,甚至是心境。

第二个就是,和自己完全不像的人

他将成为激发你思考的“问题人物”。不止强迫你变得更强,来解决他为你制造的问题,甚至让你时时警惕,千万不可以妥协停歇,要不就会“像他一样”。

第三个就是,和自己很像的人

他将成为你的朋友,和你共进退。除了分享相同的理想,相信同一套价值观之外,常常他也会伴随左右,一路上给于你深切的同理与谅解,更无时无刻地献上支持,鼓励与肯定。

正阅读这篇文章的你,对于我而言,你觉得你是哪一个人呢?